> 文章列表 >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以下是有关该病害的详细信息:

症状识别

幼芽 :顶部出现褐色病斑,生长点坏死,导致烂芽,影响出苗。

茎基部 :形成褐色凹陷斑,严重时茎基开裂,有时伴有白色菌丝层。

块茎 :表面出现黑褐色菌核,影响块茎外观和商品价值。

发病条件

低温高湿 :是黑痣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

传播途径

种薯带病 :带病种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土壤传播 :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成为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

轮作倒茬:与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轮作,减少病害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使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播种无病种薯。

催芽:在温暖环境中催芽种薯,减少病菌侵染。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带离种植地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消毒。

2. 生物防治 :

使用木霉菌等生物制剂对立枯丝核菌进行防治。

3. 药剂防治 :

使用嘧菌酯、中生菌素、吡虫啉等药剂进行种薯拌种。

出苗后及时进行预防性喷药,尤其在马铃薯出苗80%左右时。

注意事项

黑痣病属于土传病害,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预防。

防治工作应尽早进行,特别是在种植初期和出苗后。

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马铃薯黑痣病,减少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马铃薯黑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如何识别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药剂有哪些?